八十八學年度第一次校務會議


 
中華民國八十八年十一月二日

 

 

綜合校務報告

劉炯朗

 

  1. 八十九年度預算(八十八年七月一日至八十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已經立法院通通:
    經常門  
    $1,999,250,000
    資本門  
    $253,321,000

    八十八年度經費(八十七年七月一日至八十八年六月三十日):
    經常門  
    $1,472,680,000
    資本門  
    $154,600,000

  2. 八十八會計年度共執行研究計畫件數及經費總額:


    國科會計畫:537件,總經費 $640,941,363

    建教合作計畫:344件,總經費 $390,725,796

  3. 工學院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高階經營管理(EMBA)碩士在職進修專班」八十八學年度正式招生成立。電機資訊學院通訊研究所於八十八學年度正式招生成立。共同教育委員會教育學程獲教育部同意籌設國小學程於八十九學年度開始招生。人文社會學院經濟系獲教育部同意成立雙班,於八十九學年度開始招生。科技管理學院獲教育部同意籌設科技管理研究所、科技法律研究所及計量財務金融學系,於八十九學年度開始招生。
  4. 理學院向教育部提出申請成立「天文所」。電機資訊學院向教育提出申請成立「資訊系統與應用研究所」。
  5. 全校教學及研究單位之評鑑,工作已在進行中。
  6. 頒贈名譽博士學位予李遠哲及張忠謀兩位先生。
  7. 大學部國際交流獎學金,第一年派選十名大三同學出國一年,每名二十萬元。
  8. 與美國NSF簽訂合約,主辦暑期美國研究生來台交流計畫。
  9. 新聘教師:87學年度13名;88學年度20名。
  10. 教師倫理守則之訂立。
  11. 研究發展委員會改成研究發展處。
  12. 向教育部/國科會提出七個追求學術卓越發展計畫。
  13. 無塵室於工三館建立,並獲台灣應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捐款一千萬元及P5000儀器一台。籌建光電動力實驗室,並獲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損款七佰萬元。
  14. 國家科學理論中心由數學系及物理系繼續支持空間之發展。中央研究院之應用科學與工程中心已正式獲准成立。
  15. 建教合作中心與自強基金會合作規劃之「創新育成中心」獲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資助第一年(87年)四佰萬元及第二年(88年)七佰萬元,並於八十八年三月初正式開幕,本年度有十個單位進駐,被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評定為全國第一名。
  16. 產業合作聯盟已在技術服務中心及各學院之合作下順利開展,目前已有二個聯盟成立。
  17. 學生宿舍大規模修繕:
    八十七年 實、仁、新、誠齋 二仟萬元
    八十八年 禮、義、華、明、平、善、靜齋 二仟萬元
  18. 九二一地震:教職員工捐款,義賣T shirts,協助災區受災同學,碩齋搬遷。
  19. 己卯梅竹賽十一項目,五勝六負。
  20. 機車禁止入校;校園公車行駛;機車停車場及車棚之興建;人行步道完工。
  21. 門禁系統完成,配合人事差勤紀錄。
  22. 清華智慧卡使用。
  23. 人社院補強工程,教育館、工三館、工四館修繕及九二一地震破壞之修繕。
  24. 規劃興建第三招待所,已報教育部核准。規劃大禮堂之整修;規劃興建教員宿舍。
  25. ISO 9000認證工作已在進行中。
  26. 全校編制內教職員工癌症抽血檢驗。
  27. 校友會網頁更新。
  28. 草擬「傑出校友獎」(或「校友傑出成就獎」)頒贈辦法。
  29. 草擬「顧問(或榮譽)教授」頒贈辦法。
  30. 與北京清華大學之交流:已擬定交換教授辦法;889月棒球隊及熱舞社同學赴北京進行學生交流。
  31. 學術榮譽:
    1. 第三世界科學院化學獎-胡紀如教授(化學系)
    2. 亞太材料學院院士授證人-黃惠良教授(電機系)、吳茂昆教授(物理系)、陳壽安教授(化工系)、薛敬和教授(化工系)、李三保教授(材料系)、金重勳教授(材料系)、陳力俊教授(動機系)
    3. 中華民國電子材料與元件協會傑出青年獎-徐永珍教授(電子所)
    4. 中山學術獎-張達文教授(物理系)、趙桂蓉教授(物理系)
    5. 東元科技獎-潘晴財教授(電機系)
    6. 大專院校教師與產業界合作研發績效卓著獎-宋震國教授(動機系)、黃能富教授(資工系)、張榮語教授(化工系)
    7. 教育部學術獎-黃一農教授(歷史所)
    8. 傑出人才講座-劉瑞雄教授(化學系)、陳博現教授(電機系)、呂助增教授(物理系)
    9. 潘文淵文教基金會1999年研究傑出獎-陳力俊教授(材料系)
    10. 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張正尚教授(電機系)、潘晴財教授(電機系)、徐清祥教授(電機系)、陳良弼教授(資工系)、吳泰伯教授(材料系)、林諭男研究員(材料中心)、王茂駿教授(工工系)、賀陳弘教授(動機系)、劉通敏教授(動機系)、楊儒賓教授(中文系)、李怡庭教授(經濟系)、周定一教授(物理系)、張達文教授(物理系)、廖俊臣教授(化學糸)
    11. 中央研究院國家研究菁英獎-蕭啟慶教授(歷史所)、于靖教授(數學系)
    12. IEEE Computer Society Technical Achievement Award-陳文村教授(資工系)
    13. IEEE Real Time Technical Committee Technical Achievement Award-劉炯朗教授(資工系)
    14. 教育部國家講座-張石麟教授(物理系)、陳壽安教授(化工系)
    15. 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1999年-王炳豐教授(資工系)、李怡庭教授(經濟系)
    16. 新進人員研究獎-張祥光教授(物理系)、牟中瑜教授(物理系)、陳信龍教授(化工系)、王炳豐教授(資工系)
    17. 傑出教學獎-尤政工老師(體育室)、王雪美教授(外語系)、乎南笛伴老師(體育室)、李雄略教授(動機系)、杜正恭教授(材料系)、陳信龍教授(化工系)
 

各單位業務報告

 

教務處

一、八十七學年度完成之主要工作

  1. 規劃設立「科技管理學院」,向教育部提出專案申請。
  2. 制定本校教學及研究單位評鑑辦法,已成立校評鑑委員會,籌備八十八年度全校各單位之評鑑工作。
  3. 制定本校約聘教師及研究人員設置辦法,並已進行約聘教師之聘任。
  4. 制定本校榮譽退休教授致聘辦法,並已進行致聘。
  5. 制定本校跨院系學程作業準則,整合學程教學資源,建立學程運作模式。
  6. 頒贈名譽博士學位予李遠哲、張忠謀兩先生。
  7. 全面推行課程大綱上網,提供學生充分之選課與修課資料。
  8. 實施學士班必修科目上課時間固定。
  9. 恢復學士班勞作服務課程,訂定實施辦法。
  10. 改裝遠距教學專用教室(原綜一館二講堂),提高播送品質及選課容量。
  11. 試辦學士班申請入學,第一年招生名額37名,第二年將提高至106名。
  12. 成立大學部同學國際交流獎學金,第一年已選派十名大三同學出國一年,每名二十萬元。
  13. 推動國際學生交流進修,已與墨爾本大學、香港大學、美國NSF 等簽訂合約。
  14. 辦理高階經營管理(EMBA)碩士在職進修專班,學士後中等學校教師在職進修專班。
  15. 講義印製改委外承包,提高效率及服務品質。
  16. 辦理新到教師研習會。
  17. 畢業典禮改戶外舉行。
  18. 主辦新竹考區及苗栗考區大學聯招試務。
 

二、進行及規劃中之主要工作

  1. 籌設「科技管理學院」--計量財務金融系、科技管理研究所、科技法律研究所。
  2. 進行全校教學及研究單位之評鑑。
  3. 制定本校語言中心組織章程,正規劃空間及設備。
  4. 成立清華大學出版社籌備委員會,制訂相關章程,並研擬組織架構及運作模式。
  5. 續規劃設立人社院學士班學位學程。
  6. 推動本校研究所碩士學位雙主修及碩士學位學程。
  7. 與計算機與通訊中心合作推動課程網路化,整合適切之硬軟體及工具程式,以提高教師之發展誘因,並減輕其製作網頁之負擔。
  8. 規劃全面實施網路傳送學生選課名單及修課成績。
  9. 規劃實施以網路進行教學意見調查、評選傑出教學教師。
  10. 續與縣市政府及社區內各大公民營企業訂立推廣教育合約。
  11. 配合「大學法」、「大學法施行細則」、「學位授予法」及「學位授予法施行細則」之修訂,修訂本校相關學則及教務章則。
  12. 改進大一共同必修科目之課程規畫,提高外語修習學分數,推動外語教學分級制,建立免修制,訂立評分準則。
  13. 推動課程改革,強化授課內容,建立課程內容審查制度,實行教學評鑑,訂立評分準則。
  14. 改善學生學習風氣,訂立上課規範及網路使用規範。
 

三、展望

教務工作有許多是經常性的業務,如招生、註冊、課程安排、加退選、成績登錄、學籍管理、畢業審查等;但隨著教育改革的推展及網路資訊的發達,教務工作亦面臨許多挑戰。以下是幾個我們認為應注意或該努力的方向:

  1. 招生多元化:學士班的考招分離及碩士班甄試入學不限一校一系等,將使招生更具彈性,但也將增加教務處及各教學單位許多負擔。
  2. 校園國際化:清華招收外國學生猶待努力,應再加強國際學生交流,同時也要鼓勵學生出國留學,避免海外人才斷層。
  3. 課程改革:要成為一流的大學,除了學術卓越外,一流的教學品質實在是我們應該再努力的方向。未來希望能整合相關課程,建立教師開課程序及課程內容的審核制度,強化教學評鑑等。此外,亦將大力推動資訊與網路在教學的應用。
  4. 推行通才教育:通識教育及人文/自然科學並重的教育,已是學士班教育的趨勢,應再強化課程設計,擴充人社學科的課程。
  5. 發展科技管理學門:籌設「科技管理學院」是校務發展的重大項目,藉管理領域的發展,將帶給清大校園新的活力,也提供學生新的學習空間。
  6. 加強推廣教育:清大過去在推廣教育做得較少,但推廣教育/終身學習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校在外語、資訊、教育及管理等領域仍有極大的發展空間。出版社及語言中心的設立亦可扮演積極的角色。
  7. 建立學生特色:培育具清華特色的人才是我們辦教育最大的目的,如何透過教學、輔導及校園文化的塑造,培養具世界觀、領導能力、敬業負責,富求知慾與創造力的清華人,實在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目標。
 

學務處

    學務處之主要工作重點在輔導及服務在校同學,下分課外活動指導組、生活輔導組、就業輔導組、諮商中心、衛生保健組、僑生及外籍生輔導組、軍訓室(軍訓教學除外)及體育室(學生體育活動)。謹就八十七年度完成之工作項目,目前進行及規劃之工作及未來展望三個項目簡述如下:

 

一、八十七學年度完成之主要工作

  1. 舉辦「1999年清華營活動青年領導人才訓練營」。
  2. 「己卯梅竹賽」於883月舉行。
  3. 各齋(學生宿舍)內部整修,設備更新及陸續設立K書中心。
  4. 舉辦「1999校園徵才活動」及就業輔導業務網頁化。
  5. 心理諮商人數之統計全年約1,900人次。
  6. 全學年度看診人數平均為412/月。
  7. 僑聯舉辦美食展,加強同學對僑外生的了解與認識。
  8. 辦理學生儘後召集、預官考選及預官甄選業務。
  9. 輔導處理學生意外事件。
  10. 運動代表隊參加大專院校比賽、梅竹賽榮獲佳績。
 

二、進行及規劃中之工作

  1. 庚辰梅竹賽事宜開始籌備。
  2. 輔導學生籌募「921震災募款」事宜。
  3. 持續進行學生宿舍維修。
  4. 碩齋因九二一地震中結構受損,該齋之同學暫遷往光復國宅,待補強修復後再遷回(營繕組評估中)。
  5. 推動「Y2K新世紀校園徵才」活動及全球資訊網。
  6. 辦理諮商老師專業訓練及諮商導師輔導知能訓練。
  7. 洽計算機與通訊中心擬建立全校教職員工生健康資料。
  8. 辦理本年度預官考選作業。
  9. 查訪戶籍設在震災區之學生名單,給予協助。
  10. 協助教職員工生成立各項運動俱樂部,以達運動健身目的。
  11. 規畫89年全校運動會與校慶同日舉行。
 

三、展望

  1. 鼓勵學生社團利用網路,上網申請大型活動,以利申請流程簡化。
  2. 規劃完善保險制度以確保學生權益,作業流程標準化以提高行政效率。
  3. 蒐集就業、國家考試、研究所、各公司簡介及企業掃描等,登載在就輔組全球資訊網站上。
  4. 增聘專任輔導老師及增加諮商時段。
  5. 完成病患掛號及醫師問診系統,改善現行開放式病歷管理缺失。
  6. 繼續加強校園安全教育宣導,維護校園安寧與學生安全,防範意外事件發生。
  7. 體育規畫朝向休閒化、多元化;教職員工運動競賽每學期舉辦一至二項,養成其運動習慣。
 

總務處

一、八十七年度完成之主要工作

營繕組:
  1. 動機工工館完工使用。
  2. 校內人行步道。
  3. 校園安全、門禁系統。
  4. 學生宿舍整修工程。
  5. 機車停車場及車棚興建。
  6. 南門崗亭及圍牆。
  7. 教育館整修工程。
文書組
  1. 完成新公文格式之製作。
出納組
  1. 大門口汽車入校收費管理制度之完整建立。
採購組
  1. 配合政府採購法擬定本校工程、財物、勞務採購作業實施要點及財物採購案件審核及辦理權責劃分表,經行政會議通過後公告實施,其餘經校長核定後辦理。
  2. 配合政府採購法加強校內相關人員講習工作,於本年二月二十五日至五月二十日實施,共計十二次,三十小時。並於本年五月十七日辦理全校性政府採購法說明會,以妥為準備。
  3. 政府採購法於本年五月二十七日實施,本校依規定辦理各項採購業務,推行順利。
  4. 訂定本校財物採購手冊,內含財物採購作業須知與財物採購作業注意事項。
  5. 配合政府採購法修訂、新定本校各種財物採購表格,以達行政效率化、標準化。
事務組
  1. 校園公車已於八十八年三月一日開始實施,平均每日搭車人數約計1500人次,效果頗佳。本學期搭車人數有增加之趨勢。
  2. 餐廳工作人員每年舉辦二次衛生教育課程,以落實衛生教育。又要求中餐廳廚師擁有烹飪技術證照已達80%
  3. 本年6.16舉辦由勞委會蘇德勝技監主講「論事業單位如何建立完善的安全衛生管理體制」,各系所主管人員三十餘人參加,圓滿完成本校主管人員安全衛生教育訓練。
  4. 本年二月份本校納入學術機構毒性化學物質運作管理法,本處環安中心負責運作規劃,依法成立「清華大學毒性運作管理委員會」。
  5. 本年七月廢清法修正通過,有關實驗室有害廢棄物處理宣告停頓,本處環安中心隨即成立實驗室有害廢棄物處理小組,研商管理辦法。
  6. 本年10.15舉辦「實驗室安全衛生管理及毒化物、廢棄物管理講習會」,全校約有二百人參加。
校警隊
  1. 全面禁止機車入校。
  2. 校園內廢棄機車及自行車清除。
  3. 協助原科中心順利完成核廢料轉運。
 

二、進行及規劃中之主要工作

營繕組
  1. 人社院結構補強工程(即將完工)。
  2. 地震受損建物結構補強工程(進行中)。
  3. 大禮堂整修(規劃中)。
  4. 無塵室興建(規劃中)。
  5. 第三招待所興建(規劃中)。
  6. 特高壓變電站興建(規劃中)。
文書組
  1. 為配合新公文格式,文書作業系統全面更新。
    1. 資料庫之建立已完成。
    2. 公文電子傳送部份完成。
    3. 收文系統、收文簿、發文簿之列印及公文稽催統計規劃中。
  出納組
  1. 遵循學校既定政策,出納組各項業務,將循序漸進入ISO品質管理系統中。
採購組
  1. 當經費、員額、編制有限,工作量卻逐漸擴增時,那麼實施行政系統電腦化、落實代理人制度、工作流程簡化及標準化等,便是提升行政效能、朝向ISO國際認證。
  2. 配合政府採購法繼續修訂、新定本校各種財物採購表格,以達行政效率化、標準化。
  3. 各類財物採購申請表單上網,為加強對本校師生及員工的服務,將提供規格統一的A4申請表件,闢專區存放供需求者下載。
  4. 採購人員每年應至少參加與採購業務有關之訓練、講習或研討課程24小時。
保管組
  1. 有關新校地墓地區徵收案:
新竹市政府自八十八年十月一日起開始發放墳墓遷葬補償費及獎勵金,發價情況頗為順利,預計八十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可完成所有有主墳之遷移。至於剩餘的無主墳、火葬場、萬善祠等遷移及廢棄物、整地等工程,可望於九十二年度完成。事務組
  1. 本校契約工於88.7.1實施精計劃,由50人精簡為40人。
  2. 勞務採購方面尚有全校建築物安全檢查案、勞工安衛健康檢查案、新校地埔尾濕地保育與教育園之規劃,仍在進行中。
校警隊
  1. 換發全校汽機車停車識別證。
  2. 配合上下班時段進行交通疏導工作。
  3. 年度民防訓練。
 

三、展望

  1. 過去一年來由於國家財政的困難、經費的緊縮,導致校內不僅已無新建工程,連一般維修經費都未見成長,然而既有建築物及設施日漸老舊,維修的負擔愈來愈沈重,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經費內滿足校內修繕的需求,將是營繕組未來所要努力的目標。此外,為了配合學校長期發展所需,基礎服務設施的提升仍是刻不容緩的工作,因此舉凡特高壓電變站、新校地開發及本校基礎工程之改善等,都已列入本處持續努力爭取的項目。
  2. 校警隊未來將積極安排各項在職訓練,藉以提升校警服務之品質。
  3. 近年來安全衛生、環保相關之法令要求日趨嚴格,對本校各實驗室之衝擊日增;如何協助校內各單位做好安全、衛生、環保之管理將是環安中心努力的目標。
  4. 校園環境清潔維護、公務車……等在人員日減之下,亦須做較大幅度的改變,故未來將逐步妥為規劃。
  5. 冀望藉由推動ISO9002品質管理系統,促進並落實本處各組行政服務管理效率化與提升行政服務品質。
 
研發處

一、八十七學年度完成之主要工作

  1. 『研發會』已於八十八年五月校發會及六月校務會議通過,並於同年十月十二日教育部核備改建為『研發處』,並將原『建教合作中心』及『技術服務中心』改為『建教合作組』及『技術服務組』,另將綜合行政業務,設為『綜合企劃組』,及增設『學術合作組』以規劃、推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
  2. 建教合作中心與自強基金會合作申請之『創新育成中心』已獲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資助第一年(87)400萬元及第二年(88)700萬元,並於八十八年三月初正式開幕,本年度有十個單位進駐,被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評定為全國第一名。
  3. 教育部/國科會130億元追求學術卓越發展計畫,經五次校內協調會議討論,決議提送七個計畫,並已順利於八十八年四月三十日將計畫書送至教育部申請。
  4. 產業合作聯盟已在技術服務中心及各學院之合作下順利開展,目前已有二個聯盟成立。
  5. 中研院應科中心擬在清大、交大設置,校內已分別依學院及研究中心,舉辦六場座談會。
  6. 八十七年九月九日與中正理工學院完成合作計畫簽約。
  7. 八十七年十月通過並公佈第一屆新進人員研究獎名單。
  8. 榮、清、陽合作計畫於八十七年十月十七日舉行合併後第一次聯合期末研討會。
  9. 國家理論科學中心已成立,並重新裝修綜三館四樓使用。
  10. 八十七年十一月十六日研究發展委員會議通過『國立清華大學發明及專利權管理辦法』。
  11. 八十七年十一月十六日研究發展委員會議通過『材料中心及原科中心學術委員會之組織設置辦法』。
  12. 無塵室公聽會已於八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舉行。
  13. 建教合作中心已於八十七年十一月完成博士後國防役之申請作業。
  14. 八十七年十一月、八十八年八月分別與日本東京工業大學、IBM公司簽訂學術合作協定。
  15. 原科中心已完成本校水池式反應器高濃化度用過核燃料回運美國工作。
  16. 八十八年五月一日技術服務中心舉行產學合作聯盟年會。
  17. 八十八年五月二十七日研發會研究人員評審委員會議通過『國立清華大學研發會研究人員升等審查細則』。
  18. 國科會新竹貴重儀器使用中心於八十七學年度第七次校發會議通過納入本校任務編組之中心,隸屬研發處。
  19. 『清華理論科學講座、榮譽研究員遴選辦法』,並於本年度第一次清華大學理論中心講座會議通過聘任三位講座、一位榮譽研究員。
  20. 硼中子捕獲計畫已獲國科會通過,有助於推廣原子爐之和平用途。
  21. 八十八會計年度共補助教師及員生出國參加學術會議計2,571,176元。
  22. 八十八會計年度共執行研究計畫件數及經費總額:


    國科會計畫:537件,總經費NT$640,941,363

    建教合作計畫:344件,總經費NT$390,725,796

  23. 八十七年度通過『聯電清華科技文教贊助計畫』之『聯電博士論文獎』二名。
 二、進行及規劃中之主要工作
  1. 八十九年度第二屆榮、清、陽計畫已開始接受申請,十一月中旬將開會決定第二屆計畫核定名單。
  2. 科儀中心遷至動機工工新館後,原科儀舊館擬提供中研院應科中心(科工中心)與本校材料中心使用。
  3. 本年度仍依循往例接受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委託協助處理投資申請案件,以提供專案諮詢支援及專家評估意見。
  4. 舊工程一館及工三館(無塵室)設置地點整修工程。
  5. 原科中心光子動力學/加速實驗室之規劃及設立。
 
三、展望
  1. 繼續提昇理工研究水準外,並加強支援人文社會科學、生命科學及環境科學領域之研究,及強化院際之合作與整合。
  2. 透過設置各類獎勵補助措施,籌設並強化校內各研究中心之設備及研究人力,同時改善整體研究環境,以協助各學術研究單位發展特色及培養大型科技整合性研究能力。
  3. 配合國際最新學術發展趨勢,充分整合本校研發資源,進行具原創性、前瞻性的研究,以臻世界一流大學水準。
  4. 推廣研究成果,以與社會及產業需要密切結合。
  5. 加強與國際一流學術機構之交流合作。
  6. 走出學術象牙塔,與企業界進行產學合作,創造雙贏。
 

 

圖書館

一、八十七學年度完成之主要工作

  1. 「大陸人文社會期刊目次索引資料庫 1993-1996」(由漢珍公司與本館合作發行),正式上線使用。
  2. 學科資源利用專題之撰寫與發行:目前已完成者有英語教材、語言教學、語意學等專題。
  3. 大電梯更換工程:總圖書館大電梯由於機件老舊使用率偏高,致故障頻仍,已於八月二十三日完成換新。
  4. 系統之轉換與更新:完成圖書館編目,流通,查詢,期刊目次查詢等系統之轉換與更新。
  5. 完成建置大陸清華所贈送之大陸學術期刊光盤文史哲版。(裝置於人社分館)
  6. 88115日,受教育部委託舉辦「全國大學校院圖書館自動化規劃第十五次研討會」。
  7. 電子期刊的增加:引進Academic Press (AP) 公司出版之174種電子期刊,主題涵蓋理、工、醫、農、文、法、商各領域,以及其他全文資料庫及隨紙本附贈的部份,目前在圖書館網頁上,可使用線上全文電子期刊已經達六百餘種。
  8. 校慶校史特展:1999424日(六)∼425日(日)假成功湖畔交誼廳舉辦校慶校史特展:『清華人ž 清華園 ~ 老照片說清華故事』
  9. 開始試用「隨意多媒體系統(MOD)」。
 

二、進行及規劃中之主要工作

  1. 圖書館館際合作,期刊服務系統之建置。
  2. 持續引進全文電子期刊。
  3. 訂定核心期刊:在書刊經費逐年緊縮,期刊必須年年刪減之際,訂定出各學科領域的核心期刊,維持一段較長時間的持續訂購,支援教學與研究的基本需求。
  4. 檢討期刊經費分配方式:由於院系及師生人數結構之改變,期刊經費之分配必須做調整。這個年度圖書館將持續與所系溝通,訂定出能較能反應現狀的合理分配方式。
  5. 擴增人社院圖書分館中日、西文書庫及四庫全書室之書架。
  6. 加強人文社會學科電子館藏:購入四庫全書電子版、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文史哲專輯)、英詩全文資料庫等。
  7. 復校初期耆老之口述歷史:上學期,歷史所張元所長曾帶領學生訪談前教務長朱樹恭,目前校史室正在著手進行的口述歷史對象為前訓導長洪同。
  8. 充實MOD內容,以取得校園網路合理使用權為目標,以便配合校園網路骨幹傳輸數率升級後,可視情況開放校園內使用者利用自己的電腦使用「隨意多媒體系統(MOD)」。
 

三、展望

  1. 任何服務的提供都需要有人力資源作為後盾,圖書館規劃中的服務,包括館藏期刊複印傳遞服務、館際合作服務效率的提升、吸收產業界會員作為服務對象、加強推廣資料庫使用等,都需有充足的人力作為基礎。而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希望可透過館員之在職教育之進行、業務流程的簡化、行銷概念之應用,讓圖書館服務之質與量得以並蓄漸進。
  2. 電子期刊是未來的一個趨勢,在有限的經費裡,圖書館將持續引進電子期刊。但由於目前電子期刊出版商的出版、註冊、認證、使用方式等非常多元,相對也就非常耗時。未來我們希望規劃較多的人力在這部份,提供讀者更新、更快、更便捷的期刊資料。
 

 

計算機與通訊中心

一、八十七學年度完成之主要工作

  1. 各工作站及伺服器(除教職員faculty工作站外)均完成作業系統昇級,以因應Y2K
  2. 外線撥接伺服器由原5033.6K昇級至96V.90 56K數據機伺服器。
  3. 建置完成「國家實驗網路」(NBEN)本校GigaPOP,另外本校並已連接上「研究網路」(TANet 2)。
  4. 同步遠距教學主播教室已完成從資電館搬遷至二講堂。
  5. 完成清華文教基金會之「課程上網計畫」
  6. 完成教育部之「遠距教學錄影帶上網計畫」
  7. 建立網路教學實驗室(25PC及相關網路實驗設備)及更新各微電腦教室之電腦設備。
  8. 完成教育部、青輔會等校內外單位委託之訓練課程。
  9. 網路選課系統新增HP9000 C240工作站一部,使選課作業得以順利進行。
  10. 規劃並進行HP3000的舊系統轉換到HP9000之工作,採用開放式資料庫結構,以因應未來系統發展之需要。
 

二、進行及規劃中之主要工作

  1. 校園主幹電腦網路昇級至Giga等級。
  2. 「國家實驗網路」本校GigaPOP持續進行維運,以支援電信國家型計畫,並提出營運及衍生研究計畫,向國科會爭取經費。
  3. 持續進行電話系統分離交換區調整,並檢討改進各分離機房環境空間與佈線狀況,加強不斷電系統,以因應緊急情況。另增購主交換機控制卡備份,以供替換維修。
  4. 規劃新校區電腦網路與電話系統需求。
  5. 以「WWW技術支援小組」(工讀生為主)進行全校課程上網之支援工作。
  6. 繼續新舊系統轉換、預期兩年內完成。
 

三、展望

  1. 中心工作站、網路與電話系統以服務全校使用者為目的,希望今後能持續昇級與擴增,以因應日益增加之需求,並致力改進服務品質。
  2. 規劃、開發校內公文電子化系統。
  3. 規劃、發展主管資訊決策系統。
 

理學院

一、八十七學年度完成之主要工作

  1. 理學院向教育部提出卓越計畫「跨世紀尖端基礎科學計畫」。
  2. 提出設置「天文所」,並經校發會、校務會議通過,向教育部申請。
  3. 為了謀求國家理論科學中心之發展及解決空間不足之問題,數學系同意將綜三館四樓行政區空間借與中心數學組使用。
  4. 化學系設立張昭鼎講座,除了紀念張昭鼎教授外,其目的為激勵國內化學研究風氣。
  5. 化學系添購大型儀器NMR
 

二、進行及規劃中之主要工作

  1. 系、所教學及研究評鑑,計劃於12月底1月初完成。
  2. 物理系擬擴建六間辦公室,借與理論中心物理組使用。
  3. 化學系規劃未來五年先進儀器設備之購置。
 

三、展望

    理學院系、所之學術聲望被遠見、天下等雜誌評為第一或第二,我們的眼光應放在國際之格局,積極延攬一流年青學者來清華任教。國家理論中心在清華已運作了二年,它是我國理論科學對外的一個重要窗口,清華應在行政、住宿及空間予最可能的幫忙,讓中心能更蓬勃發展及讓中心訪問學者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工學院

一、八十七學年度完成之主要工作

  1. 動機系、工工系、科儀中心及工學院搬遷至新館-工程一館。
  2. 舉辦第一屆“清大工學院網頁設計競賽(獎金由蔡景銓醫師捐款提供)。
  3. 爭取教育部追求卓越計劃研發經費:


    規劃“微系統科技專案”-陳文華教授擔任召集人。

    “尖端材料”-陳壽安教授擔任召集人

  4. 工工系設立“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
  5. 籌組“微系統工程系所
  6. 通過動機系許文震、林昭安、材料系戴念華三位升等為教授,


    工工系簡禎富升等為副教授

  7. 通過材料系延聘周立人博士為助理教授
  8. 經全院教師無記名投票、院務會議、公開上網、及院長遴選委員審慎周密作業、全院教師同意投票,推選出本院新院長-陳力俊院長。
  9. 88年得獎名單︰


    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吳泰伯教授、王茂駿教授、賀陳弘教授、劉通敏教授

    傑出教學獎:

    杜正恭教授、陳信龍教授、李雄略教授

    第一屆新進人員研究獎:

    陳信龍教授

    李三保教授︰亞太材料學院首屆院士

    Room Foundation Award

    陳力俊教授︰亞太材料學院首屆院士

    潘文淵文教基金會1999年傑出研究獎

    87學年教育部國家講座教授

    亞太材料學院首屆院士:

    陳壽安教授、薛敬和教授、金重勳教授

  10. 鼓勵、推薦學生申請“學生國際訪問獎”,安排學生至國外研習、訪問。
  11. 全院師生熱烈參與“1999第五屆國際大學博覽會
  12. 871129日至123日於本校工程一館舉辦“第十一屆國際輸送現象研討會”,計有國內外學者專家約二百人出席。
 

二、進行及規劃中之主要工作

  1. 成立「工程應用產學研聯盟」。
  2. 舉辦研究生論文發表競賽(包括口頭發表論文與壁報論文)。
  3. 充實「工學院」網頁:包括工學院簡介、通訊、院務報導、通告、會議記錄、院內動態、、院長信箱等,加強院內外溝通聯繫。
  4. 舉辦第二屆“清大工學院網頁設計競賽
  5. 推動“微機電工程研究所設立事宜。
  6. 設立「工學院傑出教學獎」。
  7. 設立「工學院傑出校友獎」。
  8. 辦理「工學院講座」。
  9. 鼓勵教師出版教科書、網路輔助教學。
  10. 設立「工學院仲裁委員會」。
 

三、展望

    目前清大「工學院」實際上是化工、動機、材料與工工四系所組織的功能性團體。在教學、研究、服務上將脫離傳統系所藩籬,以「學程」、「領域」、「整合計畫」、「研究群」取向,在前瞻、整體考量下,使這個團體「最佳化」。一方面執著教育樹人理念、維護優良師生倫理傳統,同時要能切實掌握「資訊時代」,「知識社會」新趨勢,在傳承、創造、應用知識上大放異采,服務社會人群。發揮應有功能。      「最佳化」最直接的指標就是各系所在國內各相當系所中維持數一數二的地位,進而躋身國際一流系所之林。本院同仁都受過良好訓練,敬業負責,而本院升等制度向來以嚴謹著稱,許多同仁研究已達到或具有潛力達到國際一流級,如何協助營造良好環境,讓同仁「取法乎上」以「高標準」自許,維持旺盛企圖心,在學養績效上持續發展,發揮團隊合作精神,發揚特色,應是「工學院」最主要功能之一。      在培育學生方面,以培養能掌握時代趨勢、追求學術卓越、兼俱科技人文素養與關懷社會的領導人才為目標。強調「教學與研究同樣重要」,「敦品與勵學、做人與做事一樣重要」,「有為也要有守」。除專業訓練外,利用課程、講座、活動等方式,養成蒐集、分析、組織資訊,表達想法與分享資訊,規劃與組織工作,團隊合作,解決問題,體認文化的能力,孕育服務社會、造福人群情懷。建立「術德兼備、敬業樂群」,「視野廣遠,行事踏實」的品牌。      一流的「工學院」需要有一流師資、一流學生,也需要有良好環境;身為學校的重要成員,「工學院」應可發揮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整合全校性或院內甚至校外資源共同營造良好環境。在現階段加強教學、研究之配合設備與措施。
 

 

原子科學院

一、八十七學年度完成之主要工作

  1. 全院研究經費比去年成長30%以上。
  2. 成立『醫學物理研究教學實驗室』,並積極參與國內醫學物理學會之事務運作。
  3. 推動促成本校和長庚大學及長庚醫院簽訂學術交流計畫。
  4. 成立『分子生醫光電實驗室』,並建立與台大、榮總、長庚三大醫學中心之合作關係。
  5. 持續參與推動全校性『環境安全學程』之設立與後續運作。設立大學部微機電學程,培育微系統科技領域學生。
  6. 國科會支援一台聚焦離子束,自行研製一部電漿半導體蝕刻製程機台。
  7. 77級系友捐贈,結合系院補助款,配合工科系『儀器與量測』必修課,建立量測教學實驗室,已於87學年度第二學期開始授課。
  8. 工科系新增助理教授一名,其專長為微系統設計與製造,以協助工科系發展微系統科技。為配合國家產業需求,合聘國家毫微米元件實驗室研究員一名,以強化本系半導體相關的研究。
  9. 與史丹佛大學建立長期學術合作關係,並已進行儀器交流及學生互訪。
  10. 本院二系於大學聯招名次持續第二年顯著上升,研究所報考人數亦顯著增加。
 

二、進行及規劃中之主要工作

  1. 評鑑作業進行中,預定年底完成。
  2. 設立微系統教學實驗室,預定88學年度第二學期開始授課;募款擴充量測教學實驗室設備,為必修作準備。
  3. 規劃核廢料處置計畫、規劃電漿源第二期產學計畫、建立場發射電子顯微鏡設備、建立微系統製程實驗室、進行硼捕獲中子治療術計畫、進行微系統生物應用計畫。
  4. 規劃建立『基因晶片系統研究教學實驗室』,並持續與台大、榮總、長庚三大醫學中心進行基因晶片在生醫應用之合作研究。
  5. 推動全校性『醫學物理(暨工程)學程』之儘早成立。
  6. 進行大學部課程之整合規劃,以落實跨領域教學研究之應用科學特色。
  7. 募款設立研究生論文獎學金,並增加大學部專題研究獎學金名額。
  8. 同時從硬體及軟體著手,以提昇同學對系的向心力,以及同學之間的親和力。希望同學們不但在專業學術上有長進,在人際關係的處理能亦能有所改善。加強研究所招生,輔導系會增加師生交流、促進師生感情、提升學習情緒。
  9. 推動本院文宣工作及應用科學普及教育之推廣工作。
  10. 審慎延聘新教師,以逐年建立、強化本院之教學、研究團隊。
 

三、展望

    工科系方面,在教學上,將持續強調機電材跨領域的學習,並透過核能系統及微系統,培養學生整合工程知識的能力;在研究方面,將發揮機電材跨領域的特長,一方面維持核能系統之特色,一方面積極整合本系目前精、微、薄的機、電、材研究項目,發展微系統科技,迎接新世紀的挑戰,也盼望校方給予協助,改善師資的年齡結構。      原科系方面,在教學上,除了保有原來在原子科學教學研究之國內獨有的長處與特色,將充分利用本系在應用物理、應用化學的研究教學師資,發展大學部之跨領域教學,以因應21世紀跨領域研究人才之亟需,並領導應用科學教育之先河。在研究方面,除了強化既有的傳統原子科學研究領域(例如:放射化學、保健物理、儀器科學等)外,將持續的朝新興的原子科學應用領域(例如:醫學物理暨核醫藥物、環境科學、生醫光電、環境光電等前瞻性的應用科學)大步邁進,以期對二十一世紀的兩大關懷主題:『生命』與『環境』有所供獻。  

 
生命科學院

一、八十七學年度完成之主要工作

  1. 順利完成院長遴選作業。
  2. 完成規劃教育部「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畫」。
  3. 完成文念慈生命科學圖書館,建立網頁,十月底驗收.
  4. 配合大學部學生暑修計畫, 生科系增開<研習報告與討論>課程一學分。
  5. 新設「微生物教學實驗室」。申請教育部大學基礎科學教育改進計畫,業經核准,補助三年(89—91年)。
  6. 完成規劃生科三館設立全校性動物中心。
 

二、進行及規劃中之主要工作

  1. 規劃新建之圖書館,成為本校總圖分館,並加強館際合作。
  2. 進行國科會新竹貴儀中心第四期五年計畫有關生命科學部份之規劃。
  3. 強化生物技術研究所功能,朝向多所一系或多所多系的目標發展。
  4. 試辦生命科學院動物中心動物代養相關業務。
  5. 研議本院教評會、升等各項辦法細則,並朝完整的三級制架構,建立規章。
  6. 進行系所評鑑各項準備工作。
 

三、展望

    為因應國內快速發展中的生命科學變局,及解決本院目前的困境,展望未來,釐定本院系所架構、確立長期發展方向乃為當務之急。積極與校內、外生命科學相關人員、單位的合作,加強科際整合; 推展產學合作聯盟運作;爭取穩定、多元化研究經費來源。此外,醫學中心的成立,以及與他校生命科學相關科系合作,亦為本院工作重點之一。期三年後的生命科學院有足夠的基礎,來面對生命科學的世紀。  

 
人文社會學院

ㄧ、八十七學年度完成之主要工作

  1. 經濟系雙班之規劃案順利提出並已獲教育部同意,明年即可招生。
  2. 承辦文建會委辦之「面具圖騰創作展」及台灣省文化處委辦之「公共空間裝置藝術」案。
  3. 新任院長遴選工作順利進行並進行交接。
  4. 完成卓越計畫案:「科技與社會中心」之規劃。
  5. 八年圖書計畫順利執行完成,另並完成「四庫全書」以及「續四庫全書」之購置計畫。
  6. 向教育部顧問室提出人文及社會科學改進計畫:性別研究學程並已獲得通過。
 

二、進行及規劃中之主要工作

  1. 院館耐震補強修繕工作,自暑假以來積極進行並已接近完成階段。
  2. 「人文社會學程」之繼續協調規劃及推動。
  3. 已向教育部提出之「人文及社會科學圖書資訊服務中心」一案規劃書之修訂及重新提出。
  4. 未來三年人文社會學院發展計劃之規劃及推動。
  5. 實驗劇場改建案之規劃及推動。
 

三、展望

    人文社會學院自十五年前成立以來,目前已有中文、外語、經濟三個系,以及歷史、語言、哲學、社會、人類五個獨立所,十五年的經營已漸具規模,且可喜的是其中相當多的系所都已建立相當的學術聲望,譬如去年被<遠見雜誌>納入意見調查的三個系:中文、外語、經濟都能進入前二、三名就是明證。      同仁的努力在另一件事上也可以清楚看出,我們剛執行完畢的八年圖書計畫,已使清華人社圖書分館成為台北以外地區人文社會方面收藏最豐的圖書資訊中心。目前正向教育部提出一項計畫期在擴大服務層面以及增加館藏特色兩方面著手,爭取教育部之補助,使我們的圖書館真正成為全國人文社會科學之資訊中心。      院館修繕工程因為校方明快之決定及時在今年六月開始維修,此次並安全通過九二一之考驗,希望這次整修之後能提供同仁及學生更安全舒適的教學研究環境,使得人社院各系所都能在學術聲望方面能更上層樓。  

 
電機資訊學院
  1. 八十七學年度完成之主要工作
  1. 成立電機資訊學院產學合作聯盟,現有十家公司參與。
  2. 籌劃通訊工程研究所碩、博士班,並於八十八學年度正式招生成立,聘王晉良教授為所長。
  3. 規劃未來學院架構,整合為多所一系架構。
  4. 完成遴選電子工程研究所所長,由徐清祥教授擔任。
  5. 初步規劃全院兩系大學部課程整合,實驗室整合。
 
  1. 進行及規劃中之主要工作
  1. 繼續籌劃資訊系統與應用研究所,成為以網際網路系統應用為主,跨領域之研究所。
  2. 擴大電資院產學合作聯盟,初步目標為二十家公司加盟。
  3. 繼續推動兩系課程與實驗室整合。
  4. 整修工程三館及美化資電館,讓學生有一舒適之學習環境。
  5. 於八十九年四月進行兩系評鑑工作。
  6. 規劃電資院中長程未來發展,包括各系所之特色與學術重點及空間規劃,改善教學品質,加強與產業界互動。
 
  1. 展望
    電機資訊學院自八十七年二月成立以來,已發揮資源整合之效,與產業界、政府部門、學術界之互動亦在繼續加強中。電機資訊產業已是我國最重要的產業之一,在全球亦舉足輕重,本校電機資訊學院期望為我國培育電機資訊產業所需之高級科技人才,並在電機資訊學術上有衝擊性之貢獻。未來將繼續提昇教學品質,規劃各研究所之特色與重點,另擬配合社會人才之需求,適度擴大本院各系所規模,並請學校支援本院未來空間資源之需求。  

 
共同教育委員會

一、八十七學年度完成之主要工作

  1. 演講:通識教育中心舉辦「關懷社區講座」、「通藝講座」,教育學程中心舉辦「學校本位經營」系列演講,反應熱烈。
  2. 研討會:通識教育中心舉辦「東方宗教討論月會」、「藝術、哲學與宗教研討會」,「海峽兩岸通識教育與公民養成研討會」。教育學程中心舉辦「新世紀的科學教師研討會」,藝術中心於作品展出兩週後舉辦座談會。
  3. 體育比賽:本校棒球、羽球、排球、游泳、田徑、桌球、男藍、男網等代表隊,在大專運動會、聯賽及梅竹賽中表現優異。體育室並舉辦有新生盃運動競賽、全校運動會、游泳賽、越野賽跑等,均順利完成。
  4. 展覽演出:藝術中心舉辦視覺藝術展出六檔,每檔三週。表演藝術中音樂性活動演出十五場,並舉辦慶祝校慶之「家庭音樂會」。
  5. 地方服務:教育學程中心受新竹市政府委託,辦理「國民中小學校長候選人儲訓學程」已完成。藝術中心於成功湖畔舉辦「文化公園」活動,藉音樂、戲劇、舞蹈等演出,增進大學與社區的互動。
  6. 評鑑:軍訓室完成教學評鑑工作,並接受軍訓處督考分區評鑑,成效良好。通識教育中心接受教育部通識教育評鑑小組織之評鑑,結果尚未公佈。藝術中心榮獲教育部藝術教育獎座,為全國大專院校藝文團體唯一獲此殊榮者。
 

二、進行及規劃中之主要工作

  1. 繼續舉扮演講及研討會等成效顯著的活動外,通識教育中心擬舉辦「科技(人文與科技)對談」,以促進學科間的互動。
  2. 教育學程中心開辦「學士後中等學校教師在職進修專班」,已正式上課。規劃中之「國小教育學程」已經教育部審查通過,來函同意本校開始籌設。
  3. 體育室協助教職員工生成立各項運動俱樂部,並舉辦各項運動訓練課程。對於運動場館、器材儘力維修之外,亦將企業化經營管理。
  4. 軍訓室積極向軍訓處爭取具有碩、博士學位者擔任教官(目前已獲得兩位),並鼓勵教官加強教學研究。此外,擬調整軍訓課程以配合未來預官考選科目。
  5. 藝術中心繼續安排高水準的畫展及音樂會等外,將於1212日於本校大禮堂舉辦「竹塹彌賽亞音樂會」,由本校與新竹地區合唱團聯合演出,新竹愛樂管弦樂團伴奏。本年度「文化公園」之演出,具有921賑災義演之性質。
 

三、展望

    通識教育中心一方面希望多與各院、系溝通,例如,透過與系所合聘的方式,加強人才流通,促成良性互動。另一方面加強通識教育的研究,      建立「通識教育研究中心」,或與教育學程中心、本校其他系所籌組研究所級之學位學程,以落實全民通識,終身通識之教育理念。同時也希望設立全國性通識教育資料中心。      教育學程中心目前規劃「國小教育學程」,若能從教育部得到所需員額,應可開辦。教育學程中心在此基礎上,似可進一步改制為教育研究所,對於理論與實際作深入探討,並結合本校的優秀學生,必能針對中小學的教育現況提出具體的改進辦法,積極推動教育改革。      體育室擬配合社會的發展趨勢,規劃休閒化、多元化的課程,並多舉辦教職員工的運動競賽。運動場館繼續企業化經營管理,並希望校方提供合理的人力配置。軍訓室擬開發設計軍護課程,以吸引女同學修習。      藝術中心提供許多陶治心靈,提升修養的節目,本校師生員工以及附近社區人士參與欣賞者將愈來愈多,募款壓力也愈沈重。「文化公園」活動應持續舉辦,發揮結合本校學生與新竹當地表演藝術團體的作用。此外,氣氛溫馨,反應極佳的慶祝校慶家庭音樂會也應年年舉辦。